微软:正在被“蚂蚁”蚕食的巨人(转)

微软与美国政府间历时四年半的有关反微软垄断的裁判终将迎来终结。华盛顿联邦地区法院的科琳・科勒・科特妮(Colleen Kollar-Kotelly)法官上周五批准了美国司法部和微软去年11月达成的和解协议的绝大部分内容。

同时该法官驳回了反对和解的9个州政府提出的修正案。对于这些反对和解的团体而言,即使今后继续上诉,被高等法院通过的可能性也很小。预计微软与司法部之间最早将于本月8日达成正式和解。

此间,美国《纽约时报》电子版刊登了题为《微软面临的新障碍》(原文标题:Microsoft’s New Set of Hurdles)的文章。文章称,官司了结后的微软又将面临一个新的对手――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码集团。

■不了了之的IE捆绑问题

根据与司法部达成的和解协议,微软将允许电脑制造商在自己的产品中同时安装微软竞争对手的应用软件。同时,微软不能再象此前一样对电脑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采取报复行动等等。对微软而言,确有切肤之痛。

尽管如此,微软仍然躲过了动摇该公司经营基础的危机。当然,微软也成功地避免了此前司法部一度坚持的“肢解微软”这一最坏结果的发生。通过美国媒体的报道,可以知道这一判决也将对微软目前面临的其他60余起民事诉讼案产生有利影响。可以说,“在与美国政府的诉讼中,最终的胜利者还是微软”(美国Gartner公司因特网服务部门副总裁David M. Smith)。

追溯此次诉讼的起因,正是微软多年来建立在Window垄断地位基础上的种种商业“恶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Windows与IE(Internet Explorer)捆绑销售”,微软凭借在Windows中捆绑IE并进行无偿提供的战略,几乎全部鲸吞了网景(Netscape Communications)的浏览器市场。而在此之前网景则拥有浏览器市场约85%的份额。

必须迫使微软停止这种垄断行为! 98年5月美国司法部与美国20个州在Windows 98即将上市之际起诉了微软。当时提出的诉讼请求中,包括有“必须在Windows 98中安装网景等竞争对手的浏览器,否则的话就必须从Windows 98中删除IE”等内容。

然而三年半之后的去年11月,在司法部与微软达成的和解方案中并未提及这一内容。

■垄断体系正在崩溃

之所以和解方案未提及这一问题,据说原因在于因特网的飞速普及。至于其中的具体原因,《日本经济新闻》在去年6月30日刊登的报道中作了如下解释:

“诉讼伊始,电脑是信息设备的核心。而掌握电脑基础技术的便是微软,因此美国司法部担心该公司将逐步控制以OS为核心的网络、媒体、内容等新一代重要产业。

但实际情况是,近年来的网络普及速度超过了案件的进程,手机、便携信息终端(PDA)等移动设备、计算机和家用电器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的问世等,使网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也就是说,在美国的网络接入环境方面出现了脱离电脑的动向,同时这一趋势正在迅速发展。由此,被认为是控制着新一代信息产业关键的重要技术――Windows、以及与这一操作系统紧密结合的IE,已经不足以让人如此担心了。

《纽约时报》的报道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报道认为,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一家企业已经很难单靠自己的力量来垄断市场。另外,该报道还解释说,因特网还引发了技术多元化和产品低价位浪潮。

该报道指出,其象征便是Linux。“开放源码军团”与此次的和解措施正是微软头痛不已的两大难题。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全球的程序员每天都在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发Linux,并无偿提供。而且,LINUX的背后不存在任何特定的企业,原因就是整个业界都在支持Linux。也就是说,对于微软而言,Linux是一个看不见实体的隐形竞争对手,这远不是象微软曾经在浏览器大战中击败网景那样,单纯打败一家公司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微软因为此次和解案所要求的改正措施而丧失了此前的看家本领。再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微软不能再使用其一贯手段,向对手和伙伴公司采取报复措施了。

对微软来说,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产品低价位浪潮的冲击。微软曾打出“我们的产品比其他公司便宜”的口号席卷了电脑市场。但讽刺的是,Linux正在采用同样的方法向微软发起攻势。

■来自Linux的服务器市场的危胁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IBM的Linux业务,另外还有美国Red Hat、德国SuSE等大型发行商间的协作体制。尤其是IBM大张旗鼓地向企业客户推广Linux,在这一领域对微软构成了威胁。

在服务器领域,Linux的市场份额为15~20%,而且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以德国、法国、中国为代表的20多个国家的政府机关正在推广Linux等,可以看出Linux正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就在不久前的本站新闻中,还报道了在中国出现Linux飞速普及的势头。

对微软而言,服务器市场的竞争对手是其最大的威胁。因此,科琳・科勒・科特妮法官在此次的判决中,命令微软向服务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公开更加详细的技术信息,其目的是在Linux领域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这一领域中,不能再发生象微软与网景浏览器大战那样的事情了。

■台式机领域,最大的危胁是“低价位浪潮”

低价位浪潮的冲击,尤其是台式电脑领域中的低价位趋势,已成为困扰微软的主要因素。例如,号称“客户所需成本在Windows电脑1/3以下”的美国Sun Microsystems的安装Linux的电脑,以及美国沃尔玛特以199美元超低价位销售的安装“LindowsOS”的电脑。

美国Lindows.com首席执行官Michael Robertson称:“我们使个人电脑的价格降到了最低点,但一般而言这还只是硬件的发展规律”,“最后的难题只剩下微软的软件了”。

另外,从事开发可称为是“Outlook”翻版的Linux计划管理软件“Evolution”的美国Ximian的CEO、David Patrick总结说,“微软产品的许可费引起了顾客的不满,但这对我们来说,这恰恰是最好的营销武器”。

据Linux的开发创始人Linus Torvalds说,这一倾向的扩展,为市场带来了与微软“垄断产品”进行抗衡的机会。“我坚信Linux将在台式电脑领域中普及。脱离Windows的风潮将从企业市场开始。Windows的维护与许可方面所需要的成本已成为企业的负担,企业已开始意识到这一点”(Linus Torvalds)。

微软是一个擅长以后来者身份参与市场,并使市场的势力划分乾坤倒转的企业。不用说,它的手段是以比先行企业的产品更加低廉的价格乘虚而入。然而此次正好相反,微软遭到了竞争对手同样方法的进攻。正因为是自己一贯使用的手段,微软自然非常了解其杀伤力。何况微软的对手还不仅仅是某个特定的企业。

“在巨人的脚下聚集着大量的蚂蚁,它们正在步步向上紧逼蚕食”――读了《纽约时报》的报导后,眼前不由地浮现出了这样的情景。

椐有一道消息蚂蚁咬死了3个月的婴儿,真是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