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皮终归是画皮――点评《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zt
[促志大叶] 于 2004-03-15 21:52:00上贴
转自《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网》,作者:笑云
画皮终归是画皮――点评《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
今天登论坛时,收到了oldimp兄发来的一个消息,引我阅读了《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一文。
初见标题时,我也象许多网友一样,以为作者会对“战胜”后情况展开理性的想象或推测。当
我认真读下去时,才感觉到并非此意,内容的实质全然超出了我的预料。
作者在此文中试图运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来增强本文的说服力,用看似中性的立场来“理性地”
分析中、日历史与现实。我们不忙着评论作者观点的正确与否,先来看看其用历史事实的对比
作用及其包含的隐性结论。
为了便于网友对此文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我认真地阅读了本文23个段落,以简评形式来一一
剖析此文的实质含义:
第一段:
标 题:仇日还是憎美
主要内容:中国贫穷,老是抓住历史不放,日本通过努力非常富有,中国人对日本是“羡 憎
交织”,对美国人也同样怀有这种心态。
历史事实:中国唯一值骄傲的就是“抗战胜利”;日本虽是战败国,但也是“西方七国成员”
。
隐含结论:中国是个又穷又妒忌的民族。
第二段:
标 题:难以打赢的一场战争
主要内容:虽然二战时中国人比较勇敢、日本战败了,但日本国小、资源少、日军的战斗力是
最强的,日本的投降原因是因为美国而非中国。
历史事实:中国军队在二战时的伤亡惨重以及“原子弹”在日本爆炸
隐含结论:虽然日本国小,但能力强大,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中国其实是应该输的。
第三段:
标 题:二战完全可能是另一种局面
主要内容:如果日本充分准备、尽全力而为,一定可以完胜中国。
历史事实:李宗仁的回忆
隐含结论:中国人自己都承认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
第四段:
标 题:轴心国与盟国不是单凭正义来划分的
主要内容:盟国自称是正义之师,其实并非真正仁义。德、日在战后的经济发展对世界是有重
大贡献的。
历史事实:苏联的专政、波兰的亡国等都是所谓“正义”的结果。
隐含结论:历史是胜者所写,日本还有翻版的机会。
第五段:
标 题:最大的运气――中国加入盟国
主要内容:西方列强都在掠夺中国的利益(包括日本),中国以押宝的心态加入了盟国,对美
国被日本拉下战争祸水倍感高兴(兴灾乐祸),
历史事实:《美日谅解法案》、《日苏中立条约》、日苏联合声明以及法、苏等占有中国的领
土等。
隐含结论:中国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也是一个“小人”。
第六段:
标 题:侵略战争的另一面
主要内容:日本的侵华是阻止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是帮助中国的行为(不构成真正的侵略)。
历史事实: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却使印尼得以脱离荷兰,缅甸、马来西亚得以脱离英国。19
05年日俄之战,重挫俄国霸占东北的企图等。
隐含结论:日本没有侵略中国,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
第七段:
标 题:胜负是国家的常事
主要内容:(作者退一步讲)日本侵华是扩大版图,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如果日本战胜了,中
国的版图大大扩展。
历史事实: 无
隐含结论:日本战胜了中国,就是帮中国扩大了版图。第八段:
标 题:最接近中国文化的入侵者
主要内容:将日本与满族并论,认为既然满族可以统治中国,并得到了中国的认可,日本为什
么不可以?更何况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最为相似,而且还可能是同一祖先!
历史事实:代表中国共御外侮的满清政府,两百多年前也是侵略者。日本人也比藏人、蒙古人
、回人、维吾尔人,乃至壮、苗、彝、瑶、傣……人,更像“中国人”。
隐含结论:如果日本吞并中国的话,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第九段:
标 题: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的日本人
主要内容:日本进入中国后,更加爱护中国文化,而且,如果占领成功的话,要比蒋介石、毛
泽东及其他满口乡音的政治领袖要正规得多。
历史事实: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杀人、强奸、抢掠,干尽了坏事,唯独对中国的文化不故意破坏
和毁灭,有的还悉心保护,如京剧、请周作人、梅艳芳做官。
隐含结论:日本占领中国后,中国文化会更加发扬光大。日本更有统治中国的理由,中国应让
日本统治。
第十段:
标 题:日本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影响
主要内容:中国从日本引进了大量的文字,日本为中国的文字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加以保
护,但中国却对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大量的迫害。
历史事实:戌变法以后,日文行于中土,列举流行的新名词五十九个,以及《辜鸿铭文集・中
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
隐含结论:日本对中国文化有巨大的贡献,中国人不以感谢,反而盲目排日,是不道德的行为
。
第十一段:
标 题:东渡扶桑:学生变老师
主要内容:中国的文化原来不错,但日本后来居上,甲午战争后,日本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并加以保护中国文化。
历史事实:辜鸿鸣的言论、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
隐含结论:日本最有资格继承中国的文化,最有资格成为中国的主人。
第十二段:
标 题:受日本影响的改良与革命
主要内容:日本的成功改革及“脱亚入欧”,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为中国树立了一个极佳的
榜样。日出之国是蓬勃发展的后起之秀,可以带动中国共同繁荣。
历史事实:孙中山以日本为榜样、中山装的兴起等。
隐含结论:中国应该在日本的主导下实现“共荣”。
第十三段:
标 题:两厢情愿的“中日亲善”
主要内容:日本不满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进入中国是帮助中国解决困境,是日本人有危机
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是一种正义之举。是帮助中国再经历一次改朝换代,等于是番邦外族入
主中原,最终能获得中国人的认同而载入正史。
历史事实:像中国后来也以这种感觉出兵朝鲜,出兵越南,培训缅甸、柬埔寨的共产党丛林游
击队。
隐含结论:日本侵略中国是“正义之举”。
第十四段:
标 题:日本治下的中国土地
主要内容:日本在占领台湾、东北后,大兴土木,发展工业,成绩出色,而苏联却是拉光中国
土地上的资源,此外,日本占领中国领土后,用汉语教学,是一种宽容,是对中国人的尊重,
这与苏联的侵略是不同的。
历史事实:台湾及东北的工业发展、日本投降时,几所著名大学的设备、图书都有增长。
隐含结论:日本统治下的中国土地比中国自己统治得更好。应该让日本人统治中国。
第十五段:
标 题:向日本学习“学习的方法”
主要内容:中国应摆脱民族主义情绪,虚心学习日本的美德,
历史事实:甲午战争那场“考试”中,中日双方就交出了优劣悬殊的两份答卷。
隐含结论:中国不谦逊,要向日本虚心学习,接受日本的观念。
第十六段:
标 题:接纳日本加入中华民族?
主要内容:肯定中国的民族英雄(作者很狡猾),同时认为中国人应象接受满清政府那样接受
日本的统治。
历史事实:民族英雄、清军政府
隐含结论:中国应该接受日本的统治,不应反对。
第十七段:
标 题:中国历史上侵略者的屠杀暴行
主要内容:成吉思汗进入中原后杀人很多,清军入关心后也开展了大屠杀。
历史事实:嘉定三屠、战国时的秦国
隐含结论:为日本在中国的屠杀开脱。
第十八段:
标 题:“王道”:从屠杀到怀柔政策
主要内容:日本与八国联军相比是最好的,是最仁道的。为保护自己所占领的地而开展屠杀是
可以理解的,南京大屠杀与杨州大屠杀是相类似的,而且日本也在此之后整顿军纪,严禁杀人
,说明日本还是不错的。
历史事实:1973年美国对柬埔寨实行“饱和式轰炸”, 使50万平民丧生。八国联军侵略北京
。
隐含结论:为日本在中国的屠杀开脱,并冠以正当的明义。
第十九段:
标 题:“天地之间有杆秤”?
主要内容:日本军纪严明,力争杜绝强奸等不良行为,但中国军队不顾人民死活。
历史事实:1942年至 1943年春,日军进攻河南,当地民众主动为日军带路,甚至帮助日军缴
中国军队的枪。
隐含结论:日军比中国军队更爱中国人民。
第二十段:
标 题:对老百姓而言都是“官军”
主要内容:对于百姓而言,军队性质都是一样的(杀人放火等),甚至中国军队在此方面更甚
于日本军队。
历史事实:胡适写过的一首诗《你莫忘记》
隐含结论:中国军队不能保护人民,而日本对于中国人还算是不错的。
第二十一段:
标 题:中国军队带来的水深火热
主要内容:中国的军队是非常残忍的。
历史事实:花园口事件、南泥湾种鸦片等
隐含结论:中国军队才真正是人民的刽子手
第二十二段:
标 题:内斗的惨烈甚于外斗
主要内容:中国人内斗、媚美崇外。
历史事实:花园口决堤
隐含结论:中国政府欺软怕硬,百姓受害。
第二十三段:
标 题:小国比大国容易被征服
主要内容:主要是为日本战败辩护
历史事实:中国的历史、日本败于美国的原因等
隐含结论:其实日本是不错的。
通过对此文的层层剖析,我们可以认清本篇文章真正的用意所在。本文的作者是非常狡猾的,
其并没有直接写出他想说的内容,但用隐含的方式来让读者“心知肚明”,想用一些所谓的“
历史事实”来为日本辩护,来掩盖其侵略的不法性,来误导读者识别能力。其运用手法主要有
五个:
1、事实错用:事实是事实,但用的地方不对,意义也不尽相同。日本与八国联军相比,用杀
人少了来说明日本是好的、用嘉定三屠来证明南京大屠杀是理所当然的、用沦丧区的反日文化
活跃证明是日本保护中国文化的成果、用周作人等人的言行来说明日本是中国的榜样。。。。
。。。
2、歪理邪说:抢占中国的领土说成帮助中国赶走强敌,吞并中国说是帮中国扩大版图,将屠
杀说成是保护自己的正当行为。。。。。
3、混淆是非:在中国国土上的资源掠夺看着是发展经济(其所谓的发展经济是为其战争服务
的)、抢夺中国文物看成是保护中国文化、文化之间的交流看成是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恩
威)、杀了很多的人以后说是知错就改是很好的表率。。。。。。。颠倒黑白
4、角色倒置:在本文中,作者一直将日本的所作所为来与满清政府、国民党来相提并论,试
图将日本作为民族内部的一份子来混淆读者视线。以国民党政府的无能来说明日本是好的,以
满清政府的屠杀来说明日本是无故的,以国民党统治中受害民众的语言来为日本的侵略合法背
书。。。。。。(试图混淆民族矛盾与外部矛盾的视线,达到为日本美化侵略披上合法的外衣
)
5、断章取义:这是作者在本文中常用的手法,也迷惑了一大批读者。我们不可否认,日本是
中国文化的继承者之一,民治维新后,日本文化融合了西方的部分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来
说确实是超过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中国一大批文人墨客为追求民族的前途,反对黑暗统治
,东渡日本学习,进行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因此,日本的文化对中国推动“三民主义”在中国
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中国的文人墨客在文学著作中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而,作者在
此把这些肯定的语言看作是日本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导文化、要求中国承认其具有合法统治
地位的重要依据――这充分显示了作者极其的险恶用心和狡猾之处。
我们在洞悉了作者的险恶用心外,那么他到底想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1、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继承者之一,其后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中国本土的主
流文化,因而其统治中国是合法的;
2、国内统治政府是无能的,不如日本统治中国,为其合法进入中国找上合法的借口,并美名
其曰:解放中国人民;
3、日本进入中国是为了赶走西方列强,扩大中国的版图,这不是侵略;
4、日本、满清都是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满清能够统治中国,日本也应该能够。日本进入中国
就与满清进入中原一样,是合理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应该接受。
其最终的结论是:应该让日本占领中国,这是民族内部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合法的
。
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迷惑一批读者?
1、颠倒是非地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让读者只看到事实的影子,沉默在对历史事实的思考
之中,而放弃了对历史事实运用的本质区别,放弃了对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区别与思考;
2、断章取义名人著作。让名人的部分言论影响和误导读者的思维;
3、采取看似“理性的”实质不平等的对比手法。作者为隐藏其用心,一方面,说了一些日本
的不对之处,并用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实来为日本的所作所为进行开脱;另一方面,大骂中国政
府统治的无能,以勾起读者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在其对比之中,暗暗突出日本比国民政府的“
开明”之处,以看似“理性”评价,来让读者“慌然大悟”:其实还是由日本统治的好。
4、试图将日本侵略中国演化为民族内部的扩张。作者将日本与满清相提并论,将外部矛盾与
内部矛盾混淆(其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出强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来说明日本与满清是对等的),
为日本侵略中国披上合法的外衣――这是作者最险恶的。
因此,这篇文章实质上是为日本合法侵略中国进行背书,并未对标题内容展开论述。
我本人并不反对对某些事情开展假想和推测,只要是合理的、理性的、中肯的猜测,我都是赞
同的,包括《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但是,如果颠倒是非黑白、运用歪理邪说、使用断章取
义等手法来扰乱读者视线、误导群众的思维,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我坚决反对的,也是
广大网友坚决反对的。希望所有的网友擦亮自己的眼睛。
以下是《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原文
文章来源: 赵无眠 于 5/6/2001
《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中午十二时整,日本所有的交通中止,全体人民停下手上的活计,静静
地听一段广播讲话。那是一个断断续续、语气既坚定又无奈、比实际年龄要苍老疲惫得多的声
音,那是他们的天皇的声音。他宣布,接受盟国提出的波茨坦宣言。将他这份用文言文发表的
「休战」书直白地翻译出来也就是,日本无条件投降。
复杂的感情:仇日还是憎美
整个日本一片震惊,随后是伤心屈辱、惶恐茫然。一个又一个有泪无声或声嘶力竭捶胸顿足的
武士,拔出佩刀插进自己的肚腹,颟顸地倒在污血之中。在世界的另一边,尤其是中国,却鞭
炮锣鼓一片欢腾。战争结束了,而且是中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晚清以来一百年民族失败的耻
辱史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个自参与八国联军打下北京,就一直在庞然大物的中国面前凶恶、狂
妄、刁蛮、残暴地跳来跳去闹腾个没完的小个子国家,乖乖认输了!纵观二十世纪,如果说只
有一件大事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和庆贺的话,那就是抗战的胜利。中国人站起来了,虽然他后
来又站起来了好几次;中国掼掉了扣在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虽然他注定还要在贫穷、
动乱和饥饿中继续熬过漫长的岁月;但毕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任人欺凌宰割,毕竟与美苏英法
一道跻身于「世界五强」。
也许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能够体会得到中国人的心酸。民族的自尊和自负,民族的自
卑和自贱,多少年以来,而且还将不知多少年地左右著我们的情绪、观念、自我定位、心态和
生态。在别的国家眼里,中国人真是难以理解。一方面,对战败国抱著「以德报怨」的宽宏大
量,将大批侵略军优先用军舰送返日本,只对极少数战犯提出起诉,放弃巨额战争赔款;另一
方面,又为对方老是以怨报德、忘恩负义而激忿,什么参拜靖国神社、拒不公开认罪、篡改历
史教科书、钓鱼台岛纠纷、极端右派分子的言论和表演、电脑软件《提督的决断》的官司……
每次都引起一番新仇旧恨。一方面,大量回忆和描写抗日战争的出版物、影视作品,大屠杀纪
念馆,慰安妇的控诉,民间索赔,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惨痛的过去;另一方面,却多少表现得有
些「馄饨挑子一头热」地跟日本套近乎,发誓要和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国人的感情是
复杂的―对广岛和长崎的原爆居然惺惺相惜;听到美国大兵强奸日本少女,心里头又像听到邻
村的二妞被洋鬼子糟蹋了一样不好受;满心信任和称赞日本商品的同时,打心眼儿里嘲笑蔑视
它们的制造者:「小日本做的!」
学者余英时曾用一个词形容中国人对美国的民族感情,叫「羡憎交织」。其实,这个词用来形
容对日本人的态度更为确切。美国太遥远了。美国不管它有多好和有多坏,总不至于让中国人
牵肠挂肚或是金疮迸裂。而日本就可以很轻易地做到,它就在你的隔壁,动不动就能让你既惊
且惧,既慕又叹,既恨还爱。你说不清他们到底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是亲戚还是宿敌,是谦
卑还是骄狂,是聪明还是蠢笨,是刻板还是滑头,是战争还是和平。
说起对美国的「羡憎交织」,其实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日本。日本打遍天下几无敌手,最终
败在美国人手上。二次大战后,占领军统帅麦克阿瑟主导了对整个日本社会的结构性改造,使
日本得以迅速修复战争创伤,成为「坐二望一」的世界经济强国。美国是日本的最大的克星,
又是最大的救星,是主人、恩师又是竞争对手,不由得它不对之「羡憎交织」。「日本可以说
不」,就是这种情结的最好注解。
当电视里面出现,西方七大工业国领袖济济一堂,规划著世界的经济版图和秩序时,一个头发
梳得油光发亮、个头比其他人矮去一大截的日本首相也忝列其中,我们总不免要多打量他几眼
,―用所谓「羡憎交织」的目光。我们不会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德国人、意大利人,更谈不上英
国人、法国人、加拿大人,当然也不会这样去看美国人。历史上美国对中国是有恩的,谈不上
有什么过不去的「仇」。美国从来没有侵占、分割过中国的领土,相反却在抗战中给予中国最
大的援助。中国军队在韩战和越战中与美军交过手,韩战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而越战却是美
国输了。有人说,韩战中中国志愿军的被俘人员数十万,而美军只有上万,中方死伤数字也大
大超过美方,怎么好意思称作「平手」呢?平手的意思,不是双方兵力消耗的相等,而是看战
争的结果。韩战的结果是回到战前的起点,参战四方以原有的「三八线」为停火分界。连美国
将军也承认,板门店谈判是美国第一次,在结束一场没有打赢的战争的协议上签字。
难以独立打赢的一场战争
如果不是以结果,而以双方被俘、死伤的数字作为衡量战争胜负的依据,岂不是可以这样说:
中国的抗日战争没有胜利,中国应该算是战败国,而日本是战胜国?这显然是荒谬的。中国抗
战中死伤的巨大数字,无法做具体统计,一般认为当数以千万计,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直接
死于战场的军人,达一三二万四千多人。中国军队被俘或投降的数字也很大,仅被改编为伪军
的就有几十万人。经济损失更极为惊人,三千万人丧失家园,战前战后物价相差一千八百倍(
重庆二千六百一十三倍,昆明六千八百九十四倍)。为战争花费的巨额款项,已经大大超过了
中国人民的纳税能力。
谁都知道,中国是惨胜。中国只是理论上和道义上,赢了这场战争。日本是向盟军投降,而中
国仅为盟国阵营中的一员,耗时最久,代价最大,伤亡也最惨重。如果没有盟国的参战,中国
要赢得这场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无妨这样讲,如果不是日本主动攻击同盟国而引发太平
洋战争的话,中国连这样的惨胜都会觉得奢侈。有人把中国的抗战,形容为一个羽量级对重量
级的拳击大战。这位羽量级拳手,被那个重量级的家伙连续打击了八年甚至更久之后,极度痛
楚、疲惫地倒在绳栏上,忽然裁判一声口哨,将他的一只胳膊高高地举起,宣布是他「赢了」
!情况就是这样。
日本投降后的第三天,在山西的八路军企图令驻沁县日军放下武器,遭到拒绝,于是发生恶战
。日军仅一个大队(营级建制)守城,而八路军出动一万馀人攻打,以死亡一千多人的代价仍未
能拿下该城。沁县日军击退了八路军,转眼将地盘、武器交给了阎锡山的国军,八路军却又轻
而易举地从国军手里夺了过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晚年尝撰写回忆录,承认八路军是他
在中国作战时遇到的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后来的国共内战也证明,由八路军为主组成的人
民解放军,能够势如破竹地击败数百万装备优良的国军。但即便是这支军队,在日落西山的日
军面前也如此不经打。
一九四五年四月至六月间的湘西会战,是日本投降前在中国打的最后一次大的战役。中方投入
十九个师,日方投入三个师团、一个旅团和一个联队(团级建制)。按史家的评说,这次战役以
日方的失败告终,所谓「湘西大捷」。双方的伤亡数字是,日方死一五○○人,伤五○○○人
;而中方伤亡一三七一三人,为日方的两倍。中方还特别提到,俘虏日军军官十七人,士兵二
三○人,为七七事变以来俘虏人数最多的一次。日军以「强弩之末」在中国作「垂死的挣扎」
,仍有这样战绩,八年抗战打的是怎样一种窝囊仗,可想而知。
曾有一个谜语:「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人名」。据说猜出来好几个谜底。一为「屈原
」,屈服于美国投掷的原子弹;二为「苏武」,苏联动武,向日本宣战;三为「共工」,即共
产党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功。是不是还有一个「蒋干」,蒋介石干得好?不知道。《昭
和天皇回忆录》中,对于日本最高决策层下决心接受波茨坦宣言之前那一段心理历程,做了较
为细致的招供。日本投降的主因,还是屈服于美国。更直接地说,还是怕原子弹。原子弹的威
力,使得以凶顽著称的数百万皇军丧失用武之地,抵抗失效,只能给整个日本带来一片焦土,
甚至种族灭绝。毛泽东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事实上,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往往
就是物。
中国军民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是日本最终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战败不等于投降,投降则
是承认战败。如果没有美国参战,或者说如果美国没有发明和使用原子弹,日本绝不可能那样
迅速和突然地接受波茨坦宣言,那样乖乖地放下武器。不要说日本皇军一直有视投降、被俘为
绝大耻辱的传统,即连日本历史上也从未有过对外投降的记录。纵使日军在各战场失利,向本
土节节败退,其作战能力仍不可低估。美国估计,在日本本土作战,盟军可能还要付出上百万
人的牺牲才能取胜。从日本天皇的角度,原子弹的爆炸也给了他决定终战的最有力的藉口。因
为军部领袖们一时方寸大乱,提不出任何对付该武器的良策,当然更无力再阻止天皇作出决断
。
二战完全可能有另一种结局
晚年旅居美国的李宗仁,在检讨八年抗战中中日双方的优劣成败时这样认为:「……日本既处
心积虑要征服中国,就应乘欧洲多事之秋,一举把中国吞下。日本平时国防军有二十个师团,
稍一动员便可递增至四、五十个师团。如果芦沟桥战事发动前夕,日本便动员全国,首批派遣
三十个师团同时分途进犯用闪电战方式,主力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实行
战略上大迂回,占领兰州,一举切断中、苏的交通,并与沿陇海铁路西进的部队相呼应,夹攻
陕西,占领西安,得陇望蜀,威胁成都。同时利用海道运输的便利,向长江、珠江两流域西进
攻击,与其南下的主力军相呼应,使西南各省军队不能调至长江流域作战,则占领淞沪、南京
、武汉、长沙等战略要地,即无异探囊取物。然后右路越秦岭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三峡,
入夔门,占重庆,左路经广西,向都匀,入贵阳。一举而占领中国各重要城市,将我方野战军
主力摧毁,将零星游击队赶入山区,支解我们整体抵抗的局面,陷全国于瘫痪状态,并非难事
。到那时,我政府只有俯首听命。等到大势已去,纵使我们的极端主战派也只好钳口结舌。则
以蒋、汪为首的反战派和三日亡国论者自将振振有词,率全国人民屈服于暴力之下了。然后,
一俟德、意向外侵略,欧战发展到顶点时,日本即可挟中国的人力物力向亚洲防卫力量薄弱的
地区,进行狂风掳掠性的战争,则南进北进,均可游刃有馀。如此,二次大战结束的面貌,恐
将完全两样了。」(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
李宗仁在抗战中担任第五战区司令官,指挥过台儿庄战役,为著名抗日将领,战后被选为国民
政府副总统,并在蒋介石下野后任代总统。他对于日本侵华战略的分析,应是全面和老到的,
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他说得再明了不过:日本既然要侵略中国,就应倾全国之力,一举摧毁中
国的抵抗力,而不是几个师团几个师团地逐次增兵,一点一点地陷入泥淖。如果是那样的话,
中国只有屈服一条路可走。也就是说,日本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它自己身上,是它缺乏深谋远
虑的大政治家,及气魄雄伟的大战略家。否则,中国实难取胜。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失败,是
战略的失败,亦即它并没有达到征服中国的目的。但就战争本身而言,它实在是相当成功的。
李宗仁以行家的眼光,称赞昔日战场上他的对手:「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
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
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作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
不苟,令人生敬生畏。」(同上书)所有与日军交过手的盟国军队,对此也有极为深刻的印象。
认为这是一支卓越、顽强乃至伟大的军队。德国战败后,西方各国尚允许它重建武装部队。而
日本,被占领军下令解散皇军,永远不得再建军队。因为它太厉害了。如果日本按照李宗仁的
战略,或者不管以什么战略和方式征服了中国,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在日本投降半个多世
纪以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似乎有点「假设历史」的可笑。而事实上,在抗战之前和抗战之
中,这种假设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正是这一假设,成为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的动力。日本侵略军
所到之处,犯下的种种罪行,令人发指,更加深了中国人的仇恨和危机感。「起来,不愿做奴
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抗战打赢了,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打输了,
我们就成了人家的奴隶,就成了亡国奴。不做亡国奴,是任何国家和民族抵抗入侵者的最崇高
、最正义和最强大的一面